NEWS CENTER
《承欢记》再上CCTV-1 总制片人、总编剧:一场难以复制的关于“爱与爱的方式”的讨论
编者荐语:
《承欢记》于8月4日起再次登上CCTV-1播出,每天上午9:20连播三集。小策特转发“欢网大数据”对总制片人杨柳及总编剧李晶凌的采访,一起来回顾这部剧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该剧目前已入选金鹰奖投票名单,为你喜爱的剧目投票吧!
以下文章来源于欢网大数据 ,作者欢欢
当妈妈的过度关爱变成追求自我的一种负担,我们该何去何从?当职场与家庭发生冲突,我们又该如何抉择取舍?家庭关系步调失衡后的情感摩擦,不断冲突又皈依和谐,《承欢记》不仅是触达心灵的都市情感大剧,也是探索亲情中边界的剧集范本。
这部讲述麦承欢(杨紫 饰)逐步从母亲刘婉玉(何赛飞 饰)强势的关爱中挣脱并携手姚志明(许凯 饰)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故事的剧集,自在CCTV-8和腾讯视频播出伊始,不但大屏直播和点播数据“高开高走”,单集峰值收视达2.87%、分钟收视峰值破3%,互联网上也伴随着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放眼整个都市情感剧赛道,《承欢记》也是今年迄今为止首播剧集的收视第一名。
都市情感生活议题,并非是长剧集市场的冷门题材,单是Q1剧集市场就释放了不少于10部;市场更不缺有话题讨论度的都市情感剧,在新话题、新CP不断冲击着受众观感的当下,《承欢记》却以最原始和朴实的方式回归对家庭关系和代际沟通讨论,反而收获了更多观众的青睐。
那么《承欢记》是如何做到兼顾大屏端的高收视、高点播量,同时又占据网络高度热议的呢?
欢网大数据结合市场多维数据表现,和华策克顿梦见森林工作室总经理、剧集总制片人杨柳及总编剧李晶凌一起从制作、剧情和角色三个方面复盘了这个项目的成功。
一次高成本、高效率的“接力赛”
跑出直播、点播“两开花”
根据欢网大数据,《承欢记》在CCTV-8播出期间,单日直播中有16天收视破2;在腾讯视频在播期的分天大屏点播中,则累计14天夺得所有剧集点播日冠。大屏直播和点播端均呈现出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态势。
但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在这样耀眼播出成绩的背后,却是自开机以来主创团队近10个月的高效“接力”。
光是拍摄和剪辑,就有三位导演协作完成。据杨柳回忆,前四个月的拍摄主要交给田宇和王成欣导演,按照各自的镜头语言和风格,二人有着不同分工。“全剧我们集中分了A、B、C三个棚拍,A棚麦家老宅和B棚老洋房内的戏份交给田宇导演来拍,因为过往他的作品是比偏温情的,同时他对家庭温馨感的把控也很擅长,这两个棚是他的主场景。而王成欣导演作为联合导演,他的镜头语言是比较偏丝滑的,表达的节奏感又很强,所以C棚关于男女主所有的职场部分,基本都交给了他。”
待这两位导演全部拍完,差不多就快4个月了。待田宇导演初剪结束后,就交棒到了刘氢导演手里。经过刘氢导演近5个月的后期处理,剧集的整体节奏感更强了。包括后期调色、配乐、OST等,这些制作的收尾工作,全由他带领着来完成。
除了导演们亲密无间的配合战,另一决定也大大提升了制作效率——用棚拍来实现内景拍摄。“因为麦承欢出身弄堂,光是搭麦家的景,我们就等于要搭一个完整的社区。剧中整个1200平的三和里弄堂,都是搭建出来的棚。因为拍摄的时候,我们还是考虑尽可能不要打扰到弄堂里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集中场景拍摄家的戏份也能让演员相对更舒适地进行创作,所以我们最终还是选择进行棚拍,成本虽然高,但拍摄效率会很高。”杨柳说道。
窥一斑而见全豹。于《承欢记》这样37集体量的“大”电视剧而言,从开机到开播,中间只有10个月时间,放眼整个行业,这都属“快”的了。正是有了制作团队的集思广益和通力合作,才为剧集开播后的“长跑”垫稳了基石。
以“亲子关系”和“爱的方式”为核心
引发观众共鸣与共情
母女关系是每个女性一生中都避无可避的话题,也是《承欢记》在播出后观众最广为议论的。
根据欢网大数据统计的《承欢记》网络高热话题,#麦承欢刘婉玉母女决裂#、#承欢记 刘婉玉的委屈#、#承欢记剧中妈妈把最好的都给女儿#多次占据微博出圈榜、抖音娱乐榜、快手文娱榜高位。
对于这些话题,无论你是否看过剧,读起来似乎都有着莫名的亲切感与熟悉感。这也是为什么《承欢记》制片团队会选择亦舒女士的《承欢记》这样一本较为冷门的小说进行改编、选择亲子关系为切点进行创作的原因。因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离不开对亲子关系的探讨,但表达爱的方式却未必能让对方理解和满意,如何用一种舒适的方式传递爱,爱的方式与爱同样重要,这是制片团队表达的初衷。
虽然内核都是在“抓”母女关系,但在总编剧李晶凌看来,这次的改编其实并不容易,除了要做时间、背景、城市的转化,更多还是集中在主角人设上做一些更“落地”的改编。“大家可能会觉得亦舒笔下的女主角都蛮冷静、蛮有疏离感的,包括原著中的麦承欢也是,遇事她可能有点‘旁观者’的姿态在里面,‘我要是不爽就直接走了’的这种感觉。如果放在当下,这个人物的普适性就没那么强了。所以我们就把剧中麦承欢微调成了一个性格很好、和同事朋友都相处融洽的这样一个更邻家、更能在真实生活中碰见的人,因此改编的大量工作其实都是在做一些真实性细节的穿插。”
而且作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编剧团队觉得如果仅停留在思想意识的独立比如只是单纯的离开家,那对于女性的关注就还不够。所以她们打磨剧本的另一个侧重点是要“关爱自己”,无论是做妈妈还是做女儿,要更加关爱自己,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同时,在成为妈妈前,你首先是你自己。
这层逻辑投射到母亲刘婉玉身上也一样,刘婉玉在成为麦承欢的妈妈前,首先是一个从安徽小城来到上海定居的新上海人,是喜欢吃臭鳜鱼、喜欢唱黄梅戏,谈到梦想也会闪闪发光的刘婉玉女士。
而剧中麦承欢与刘婉玉母女关系的走向,也时刻牵动着观众的心。结合欢网大数据整理的舆情热词词云,与“刘婉玉”关联最多的便是“麦承欢”。剧情初展开时,很多人会觉得刘婉玉大闹订婚宴、以爱女儿的名义逼着女儿风光大嫁这些行为折射出的是一种带着强控制欲的爱,无私却也有私;但随着之后确诊生病、和女儿和解,又能看出她作为妈妈的委屈。母女间的代际沟通和爱的表达方式,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线索。
至于在实际改编处理中,如何把控好情感尺度、在生活化和戏剧性之间找到平衡,也是能让剧情流畅铺陈开来的关键。在李晶凌看来,“戏剧肯定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靠矛盾与冲突来吸引观众,这是一个创作规律,所以我们不回避‘狗血’,但会考量冲突的分寸。
“我们通常会摘取原著中一些典型的矛盾,然后对应现实做真实的人物反映处理。比如剧中的大结局,虽然是所谓的‘大团圆’结局,但其实包括麦承欢在内很多人的习惯和想法并没有完全改变,反而大家都既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又让亲子关系有了一定的分寸感,整个家庭关系也变得很松弛。”李晶凌补充道。
这其实就是一个掌握分寸的问题,剧集的改编不是为了极端地改造妈妈、改造承欢,而是为了通过各种层面的碰撞比如婚姻话题、边界感的树立、步调失衡后的相处等来展现母女关系的变化,从而探讨该以何种方式传递和表达爱。
显然,主创团队是击中了目标受众的。根据欢网大数据整理的《承欢记》的用户画像,剧集观众以20-39岁的青年女性群体为主。这也意味着,和剧中“三十而立”的麦承欢年龄相仿,现实中占比接近50%的青年受众都能对剧中起伏的母子关系产生共情。
演员的沉浸式创作与体悟
赋予角色不一样的魅力和闪光点
附:金鹰奖投票链接:https://gevt.cfl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