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公司新闻

国剧霸屏、华流逆袭,民营资本如何助力国剧走出去?

发布日期: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date(): It is not safe to rely on the system's timezone settings. You are *required* to use the date.timezone setting or the date_default_timezone_set() function. In case you used any of those methods and you are still getting this warning, you most likely misspelled the timezone identifier. We selected the timezone 'UTC' for now, but please set date.timezone to select your timezone.

Filename: news/info.php

Line Number: 60

2017-03-16

浏览量:8102


来源 | 首席娱乐官


多年来,中国影视行业感受过韩流、日流的狂袭,中国观众也热烈地追赶过美剧、英剧。而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和中国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故事”开始逐渐走出国门,且愈发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在世界范围内汇成一股华流。

 

影视“华流”也已逐步受到国外观众认可:《芈月传》国内还未播出版权就已经卖到了海外,《琅琊榜》在韩国播出时也是盛况空前;华策克顿《何以笙箫默》进驻了Netflix,并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进驻该平台的华语现实题材剧,《亲爱的翻译官》在viki上线同步更新,被全球各地的热心粉丝翻译成23种语言;《微微一笑很倾城》在DramaFever上同步上线,进驻首周就杀入点击量前三。


可见中国影视作品的“出海”步伐越来越快,虽在不同地区影响力各异,但“华流”已经开始涌动。


观察:从数量到价格,进击的国剧市场 


从早期的红遍非洲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到海外网友评分高达9.4分的《解密》,国产剧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的地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数量到价格开始不断提升,而这背后则是有中国影视企业远征海外的不懈努力。


其实,国剧出海历史久远,早期的功夫片在海外市场就大获成功,但此前类型单一、价格跳水、文化隔阂等等都成了国剧出海的诸多阻碍。

 

据统计,仅2014年,国剧就出口了7081集。虽然,相对于一年超过15万集的总量,这样的出口比例还很低,但近年来国剧出口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总体规模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样的趋势变化主要由于部分国外的电视剧制作走了下坡路,同时港台、东南亚的人才大批转战内地,国内电视剧在制作水平、故事剧本、美学韵味、技术水准等方面均大幅提升。

 

尤其近两年,几则关于“国剧出洋”的大事件令坊间津津乐道。其中华策影视集团作为中国影视界“最大内容供应商”已经有超过10000小时的版权影视内容成功走出国门,如今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这些作品。

 

但国剧出海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必须要“卖的是白菜价”才能走进海外市场。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数据显示,国产剧出口主要在亚太地区,尤以东南亚为主。同时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电视剧出口总额1.05亿元人民币,仅与韩剧输出到中国的营收相当。同年,韩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出口总额高达1.5亿美元。有报道曾称,国剧在海外销售的价格非常低,大多数是几千元一集,一集一万元就算不错了。

 

对于国剧的海外发行之路,华策曾透露,与国内电视剧发行一部动辄几千万元相比,海外发行一部电视剧的价格,甚至比不上在国内发行一集。而为此付出的工作却十分细致庞杂。因为各国风俗习惯不同,海外发行团队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如在美国、韩国等多地组建译制中心,保证作品尽量“本土化”;如“入乡随俗”删除某部剧中所有接吻镜头等。也因为时区不同,海外发行团队经常连夜赶工,以赶上当地播出时间。

 

为了坚持“华流”出海,华策已经培养了8支翻译团队。不止是英文,连哈萨克斯坦语、乌克兰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也有。2014年播出的古装历史大戏《卫子夫》就打破了语言的壁垒,把版权卖到了40多个国家。

 

终于,国剧出海在“量变”的同时,也逐渐发生“质变”。近年来不少华策生产的超级IP剧集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关注,走到国外也依旧火爆。国产电视剧《何以笙箫默》走进韩国并引发收视热潮、《微微一笑》也在海外的视频网站掀起一波播放狂潮。不久前,《解密》在第十二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颁奖典礼上,摘得了“优秀电视剧金天使奖”,导演安建则获得了“金天使最佳中国导演奖”,这部建党95周年的献礼片还即将登陆美国电视台CETV播出。中国主旋律剧可以在美国电视台播出,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这些剧集逐渐让“华流”出海规模化,无论从质量到价格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在销售模式上也从单纯的节目销售转向了模式销售,让国剧在海外市场真正地占有一席之地。


背后:华流出海拼的是文化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日渐彰显,华流出海也进入了2.0时代,新时代背景下以影视剧为载体的对外文化传播也有着很多挑战。

 

华策的《传奇大亨》成为了首部获戛纳电视节官方展映资格的华语电视剧,这部剧以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等一代中国影视拓荒者为原型精心打造,光是剧本就打磨了四年之久,艺术视觉上也是经过了一番精雕细琢。

 

而《传奇大亨》的制片人谢琪与导演庄训鑫在谈起这部国产剧为何能获得戛纳节肯定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文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越是能在海外受到欢迎。”谢琪认为《传奇大亨》就是这种充满了中国复古韵味的剧集。

 

庄训鑫则表示,目前中国电影的每年观影人数已经慢慢接近西方,所以中国电影的成长速度会让西方非常惊讶。此外,西方媒体或片商,对剧中呈现的“中国元素”十分感兴趣。所以,这部映射出香港百年变迁史的剧集在海外非常具有商业和文化竞争力。

 

赋予国剧出海文化意义的其实并不止《传奇大亨》, 如果说以前外国观众对中国影视的印象还停留在“功夫”及“李小龙”上,那么当下的中国影视早已无法用几个简单的关键词来承载。

 

细数一下近来走出国门的影视剧,既有古装题材剧集《锦绣未央》、家长里短的婆媳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也有主旋律谍战剧《解密》、还有热门的爱情偶像剧《微微一笑很倾城》、电影市场则出现了《刺客聂隐娘》等一类文艺影片。

 

题材越来越广泛,承载的中国文化也愈发多元化,而这些带有标签性的影视作品正是传输中国文化的最好方式,不仅反映了文化,还创造文化,这也是“华流”出海的意义所在,让海外的观众可以感受到原来中国的故事如此好看。

 

创新:全国的国际化战略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国际化”显然是各家影视公司发力的核心,大批的民营资本都在尝试着走出去。

 

在国家化的布局上,一直走在“前面”的华策显然更有发言权。

 

2013年就已经在海外落地的华策“华语联播体”已与10余家海外媒体共同建设覆盖3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华语节目播出平台,目前已经累计将10000余小时的中国影视作品授权发行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这一联播体中的“华剧场”为例,“华剧场”覆盖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每晚22:30播出华策大剧,预计每年播出超过700小时自制剧集。

 

“华语联播体”受众广泛,仅中国香港地区就已有8万用户,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观众更为庞大。据统计,大部分地区观看国产剧的人群,不再像过去那样都是华人,而是非华人的年轻主流群体。它的年纪集中在18—44岁这个年龄段,其中男性观众居多,占比61%。华策正在开拓市场,下一步“华语联播体”地盘将更大,国剧即将在欧洲、非洲、以及澳洲亮相。

 

除了剧集落地海外,国际化的交流也愈发重要。

 

从2012年开始,华策就已成功举办6届“香港华策之夜”,分析文化走出去创新趋势以及国际合作共赢模式,彰显中华文化强大魅力。

 

另外,华策影业去年在美国成立了办事处,推进了华策与海外众多合作项目的落地。目前华策美国办事处成立了专门的内容策划部门,主攻国内IP的美剧模式开发:把美剧编剧工作室的集体创作模式融合到华策剧目的制作过程中去,讲的是中国故事,用的是中国演员,但是在节奏和制作流程上走的是“美剧范儿”。

 

在这样多种国际化模式发力下,一个多元化的中国形象正通过影视剧徐徐走向世界,华流出海或许已经迎来了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