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公司新闻

怎样“影”领人才培养 ?华策集团董事长赵依芳出席“风云浙商”人才创新创业思享会

发布日期: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date(): It is not safe to rely on the system's timezone settings. You are *required* to use the date.timezone setting or the date_default_timezone_set() function. In case you used any of those methods and you are still getting this warning, you most likely misspelled the timezone identifier. We selected the timezone 'UTC' for now, but please set date.timezone to select your timezone.

Filename: news/info.php

Line Number: 60

2024-04-30

浏览量:1158

4月29日,由浙江省人社厅、浙江省总工会、浙江省科技厅指导,浙江广电集团、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主办,浙江经视(ZMG风云传播中心)策划承办的“创业浙江的10000种可能——‘风云浙商’人才创新创业思享会”在杭州举行。2010年度风云浙商、浙商总会副会长、华策集团董事长赵依芳出席活动,并在“开放麦”环节分享《专注内容 前瞻布局 华策集团“影”领人才培养》。在大会“科技赋能 人才创新”助力浙商高质量发展行动启动仪式环节,赵依芳董事长上台见证。


活动以“创业浙江的10000种可能”为主题,聚焦浙商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新生代创业者的创新发展路径,共同书写“四千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以下为赵依芳开放麦分享内容(有部分删减)


很荣幸今天能与各位一起探讨“人才”这个时代话题。浙江历来英才辈出,济济一堂的浙商群体就是证明。今天借“风云浙商”开放麦平台,我愿与各位分享华策集团的人才理念与实践,与大家一起形成合力,为浙江引才、聚才、育才、用才。


一、勇于交付 让青年人才“冒出来”


32年发展,华策有一个雅称:影视行业的“黄埔军校”。我很自豪,因为30多年前没有什么影视行业,靠一代一代的人才支撑起了这个行业。所以第一点分享:我们一定要把事业交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冒出来”。

华策几十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每一年都从学生中招揽人才,要培养青年人才、相信青年人才,让年轻人做制片人、到剧组里去当家,要允许年轻人犯错。只有这样一路成长过来,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制片人队伍。像刚刚在央视和腾讯台网热播、刷屏出圈的《承欢记》,总制片人杨柳就是90后。去年“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收获全球影响力的《去有风的地方》,总制片人龙亚也是90后。


当然华策在这方面花了很多力气,每年我们要办很多培训班,年轻人要经历从外行到内行、从内行到成熟、从成熟到在实践中每个岗位锻炼过的过程。这跟党组织是一样的,要把从各种岗位锻炼过的优秀人才送到核心岗位上去,其实企业也一样,尤其是文创产业。


二、前瞻趋势 把顶尖人才“引进来”


我们这个行业变化非常快,现在再把80、90年代自己拍的电视剧、电影翻出来,可能发现已经没法看了,变化很大。刚才主持人讲现在一个新风口叫“微短剧”,之前还有网大、综艺、网络剧、短视频种种不同的风口,加上这一轮智能化风潮、科技风潮,影视行业各个环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你不可能在体系内去发现跨界的人才。浙商都是非常勇于创新的,那在人才的引进上,华策也会跨界去找行业的专家。


去年我们成立了集团AIGC应用研究院,引进AIGC的科技人才,和公司内部的创作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把AIGC智能化应用垂类模型赋能我们影视行业,目前已经可以达到“3分钟完成一部IP作品的初筛评估,30分钟完成百万字作品内容精确评估”的效果,并在华策的电视剧、电影、短剧创制生产和国际传播中积极应用。


昨天我去外地参加了一个微短剧的活动,现在长剧团队去做微短剧不是降维打击,是跨界,得出去学习,引进专业的人才,来拓展我们的新门类、新产业,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持续不断地在这个行业引领发展、创新发展。


刚才主持人说微短剧的人才和长剧的人才有什么不一样,我说我们现在长剧的团队没有微短剧的团队幸运,微短剧是三支人才大军汇聚,首先大部分人是90后互联网人才,汇聚了网络文学人才、网络营销人才、短视频内容人才,再加上影视人才,它的人才结构和传统影视人才很不一样。微短剧的消费人群也不一样,它不是覆盖传统的电视观众,它开发了新的观众,观众人群也不一样。


我们去年开始做微短剧,其中有一部《我的归途有风》,是跟我们长剧《去有风的地方》联动,春节播的时候进入抖音排行前三,获得2亿的播放量,算是一个微短剧爆款。在这里我也想说,每一个行业在刚刚起来的时候会比较简单、有一些粗制滥造和参差不齐,但现在微短剧正在逐步精品化。


三、发掘扶持 让专业人才“长起来”


我想分享的第三点是要扶持行业的专业人才,成为头部人才的“人才池”、“人才圈”。30多年来,我们的理念是对于人才,华策特别愿意早早扶持、提前投入、持续培养。这也是基于几十年前,头部文化人才主要在北京,浙江企业去北京找人,难度很大、成本很高。怎么办呢?用你的专业挖掘、发现新兴人才,早一点跟他们一起成长。


像华策的电影,《刺杀小说家》导演路阳、《地球最后的夜晚》导演毕赣、《万里归途》导演饶晓志、《我的朋友安德烈》导演董子健,还有青年导演李亘等,这些导演都是在行业里刚刚起步或者在初期创作,体现出非常强的创意力的时候,华策就跟他们合作,一路成长,跟他们一起打造爆款电影。在这个过程中,华策也获得整个行业人才的共同认可:华策就是孵化青年人才的一个平台。路阳正在筹备《刺杀小说家2》。这些人都是当打之年,创意力十足,而且在成长过程中跟我们浙江企业有感情,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电视剧板块,我们之前一年生产1000集,现在聚焦“头部的头部”,一年也有十几部。所以我们合作过的新演员、新导演就更多,大家也是一起成长。


四、产教融合 把基石人才“育出来”


中国的影视行业还没有工业化,就面临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化,急需有科技动手能力的“基石型”技能人才。三年前,集团创办了浙江华策影视技工学校,全面调动产业资源,以产教融合的模式,让学生“入学即入行、上学即上戏、课堂即片场、作业即作品”,现在校学生已达到千人规模。


今年6月,投资60亿元的桐庐富春江影文旅教融合示范区也即将开工,将在美丽的富春江边建万人技师学院,并建设科技影棚和创意中心。接下来影视行业不再是仅仅拍戏,而是融“科教文旅影”于一体,人才培养将整个平台化。中国的影视产业一定要有新质生产力的新平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创意领先、营销互动等都放到一起,对行业“基石类”人才进行体系化培养。


最后我想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地域,要人来才是真正“好”。浙江年初就提出“三支队伍”人才建设,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华策来说,也深深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基因、生态环境、土壤培育对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对人才首先要给一个好的生态。我们每年致力于通过香港、戛纳等海外影展去搭建“全球娱乐合伙人计划”,其实就是使全球行业里的优秀人才持续不断地成为企业的朋友圈、合作圈。也希望可以通过华策这样的企业,构建浙江文创产业合作创新的平台,为浙江育才引才聚才用才,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大会最后,赵依芳董事长与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邵斌,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总裁华宣飞,金田阳光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金位海,千岛湖啤酒董事长郑晓峰和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竺士杰上台,共同开启“科技赋能 人才创新”助力浙商高质量发展行动启动仪式,汇聚媒体、金融、企业等多方之力,为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共担使命,共创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