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公司新闻

初心榜 | 华策集团斩获三项荣誉 傅斌星总裁发表开幕式演讲

发布日期: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date(): It is not safe to rely on the system's timezone settings. You are *required* to use the date.timezone setting or the date_default_timezone_set() function. In case you used any of those methods and you are still getting this warning, you most likely misspelled the timezone identifier. We selected the timezone 'UTC' for now, but please set date.timezone to select your timezone.

Filename: news/info.php

Line Number: 60

2025-10-11

浏览量:299

10月10日,第八届初心榜青年视听展活动在北京盛大开幕,华策集团总裁傅斌星在开幕式发表《穿越周期 链接未来》主题演讲。


当晚,第八届初心榜正式揭晓获奖名单,华策集团出品长剧《国色芳华》《我是刑警》获“年度杰出剧集”,华策影视(北京)有限公司获“年度杰出中剧机构”。


华策影视出品的古装爆款剧集《国色芳华》在国内播出后收视数据一路走高,成为2025开年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级剧集,位列CSM平均收视率同时段省卫第一。同时在海外热播霸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播,登顶LINE TV、VIU等海外平台排行第一,“中式审美”“制作上乘”“盛唐文化美学”等关键词掀起全民热议,成功助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


《我是刑警》由中央电视台、华策克顿旗下宽厚文化、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出品。该剧全景式描绘了中国刑侦事业的光辉历程,播出期间不仅以站内10467的热度峰值成为爱奇艺首部热度破万刑侦剧、爱奇艺2024年热度第一剧集,同时以酷云收视峰值4.1250%、集均收视2.8112%双双打破央视八套酷云最高收视纪录,成为当之无愧的“全民爆款”。


华策影视(北京)有限公司凭借《以爱之名》《我的归途有风2》《亲爱的宿敌》获“年度杰出中剧机构”,印证了华策在多元内容上的精品创作实力。《以爱之名》在抖音平台斩获超5.1亿播放量,连续7次霸榜DataEye热播榜;《我的归途有风2》延续长剧IP现实温情内核,入选2025“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亲爱的宿敌》则以新颖叙事,连续三周霸榜WETRUE品牌播放榜周榜。华策集团凭借自身在IP储备、制作体系和创作人才等方面的深厚积累,实现长剧与中短剧赛道的双线领跑。


华策集团总共获得10项提名。《国色芳华》《我是刑警》还入围“年度创新剧集”,华策影视(北京)、华策克顿旗下宽厚文化入围“年度责任机构”、“年度品质机构”,《我的归途有风2》入围“年度杰出中剧”。


华策集团于1992年初创,2010年上市,是“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影视剧产量、播出量、海外出口量、自有版权量持续全国领先,荣获十一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十届(二十年)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傅斌星总裁在开幕式演讲中,结合华策30余年行业经验,分享了影视公司穿越周期的应对之道。


(以下为演讲内容摘录)


我们正在共同经历一个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周期。 市场的存量竞争、用户注意力的碎片化、制作成本的攀升,都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新常态”。但影视行业正是在一次次周期的洗礼中,完成了从内容到技术、从模式到生态的蜕变。


周期,对于弱者是天堑,对于强者是阶梯。我想,穿越周期的核心动能,在于向外把握大势、向内深耕厚植、向外开新致远。


一 、 向外看, 明大势


首先,AI浪潮正在重塑影视行业的底层逻辑。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思考,创作者的不可替代性究竟在哪里。我们需要把更宝贵的时间和心力,投入到更有温度的思考、更深度的情感挖掘、以及更大胆的创意构想之中,更专注于价值审视和审美创造。


其次,政策为我们指明方向,划定边界。 “广电 21 条” 等系列举措直面近年来长剧产能收缩的行业痛点,鼓励我们创作更为多元、更具深度、更多形态的精品剧集。政策引领着我们破“唯流量论”的困局,立“内容为王”的新局;破“同质内卷”的危局,立“文化自信”的胜局。


然而,无论是技术的赋能,还是政策的指引,最终的评价权都掌握在受众手中。受众的选择反映着社会心理与时代情绪的变迁。从近期市场反馈来看,可以发现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从“追求爽感”到“渴望共鸣” 。观众更希望在作品中找到情感的慰藉、思想的回响,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正如我们前两年创作的《去有风的地方》,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凭借对生活本真的细腻还原,治愈了无数都市人的内心,实现了广泛的情感共振。


二是从“仰望传奇”到“关注身边” 。宏大叙事依然有市场,但同时微观叙事正在崛起。观众对“身边的故事” 和 “真实的情绪”投以更多关注。创作需要回归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例如《小巷人家》, 通过对于人间烟火的细腻描 摹印证了最动人的力量蕴藏在我们最熟悉的“身边”。


三是从“被动观看”到“深度参与” 。观众不满足于只做看客,他们通过弹幕、二创和社交分享,深度参与作品的传播与解读,共同完成作品意义的最终构建。当“拿着放大镜看剧”成为新常态,意味着我们今后的作品必须经得起这种程度的审视与推敲,必须在精细化创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二、 向内求, 定心神


首先,以定力应对波动。近年来很多对流量焦虑、对形式盲从以及对内容轻视的现象,在透支行业的信誉和观众的期待。值得欣慰的是,依然有很多创作人在坚守,依然不断有好作品涌现。这份定力,是我们在纷繁变化中保持创作方向的根本,更是让作品经得住时间淘洗的关键。


其次,以深度创造价值。面对周期波动,我们需要沉下心来,以深度对抗广度,以专业应对变化。创作要在叙事上钻研,在细节上雕琢,在价值上深耕。公安题材剧《我是刑警》没有依赖快节奏的市场配方,而是用“笨功夫”讲述“真故事”,用近乎纪录片的质感,细腻刻画了老中青三代刑警的生动形象与精神传承,实现了收视与口碑的双向奔赴。


最后,以耐心赢得时间。这是一种选择“慢”的智慧——慢在打磨一个剧本,慢在构建一个 IP,慢在培养一支团队。但正是这种“慢”,规避了同质化竞争的消耗战,绕开了技术迭代的浮躁期,最终构筑起自己坚强的壁垒。即将在今年年底与观众见面的重大历史剧《太平年》,就是我们历时近十年筹备的心血之作,用时间的“慢”,换来了制作水准的“先”,也成就了中国历史表达的“重”。


三、向远行,开新局


一是立足当下,积极拥抱科技变革。我们需要以 AI 赋能创作和传播。我们可以利用 AI,分析全球不同市场的故事元素、情感曲线和观众偏好,为创意团队提供数据支持;利用 AI 进行高效的配音、字幕翻译,以及初步的虚拟演员生成,提升效率;利用虚拟拍摄,打破时空限制,为制作节约成本。AI 之于创作,是我们思想的延伸,其作用并非替代,而在于解放。


二是摆脱束缚,探索内容的多元表达。当前,优秀的影视创作已经超越单一形式的束缚,进入了“内容为王,体验至上”的阶段。无论是需要沉浸式观看的电影长片、适合日常陪伴的剧集,还是契合碎片化时间的短剧、单元剧、情景剧,每一种形式都承载着独特的叙事节奏和情感连接方式。好内容不必拘泥于展现形式,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让每一个好故事都能找到最适合它的生命形态,与观众建立更深层次的共鸣。


三是精准投入,打造内容的良性循环。向远行,更需要脚踏实地。在当前环境下,重视成本管理是关乎作品能否成功、机构能否存续、以及创意能否延续的核心。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和观众口碑,更在于它能否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闭环,让投入的每一份资源都产生应有的回报。这意味着,整个产业链的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建立起成本意识与经营思维,通过上、中、下游的协同努力,形成良性循环。


四是跨界融合,拓展艺术与商业的边界。当前,影视产业与文旅、游戏、动漫、衍生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融合不仅能整合资源,更能提升影视作品的价值,实现“一个 IP,多种表达”。一部好作品可以构建一个更丰富的内容宇宙,放大长尾价值,开辟出全新的发展空间与商业模式。


五是拓宽视野,驶向全球蓝海。近年来剧集、网文、游戏等的成功出海,证明了“走出去”的关键在于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能与全人类共鸣的真挚情感与哲学思考。面向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大胆尝试,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面向全球场域的优秀视听作品。新蓝海将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出海,更要实现生态出海与文化链接。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让世界看中国,而是和世界一起讲故事。


六是搭建平台,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穿越周期的最终底气是人才。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当下,亟需打破企业、学校与个人之间的壁垒,共同打造一片赋能创新的“产教融合新生态”。这一直是我们持续践行的方向。每一部优秀作品的背后,都有一群有梦想、有冲劲、渴望表达的创作者。他们的价值或许并非一望而知,但总要有一方天地,去守护他们的初心与锐气。因为今天的涓涓细流,正是明天的滚滚江河。


每一个行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正因如此,它才需要我们每一代人不断探索。下一轮影视周期,更需要的是价值创造者、长期主义者,而不是价值链条中的消耗者。我们期待与同行们携手合作,用创新的姿态,共同穿越周期,链接更广阔的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