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公司新闻

综艺报 | 微短剧制作“新势力” :长短协同 华策构建发展新格局

发布日期: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date(): It is not safe to rely on the system's timezone settings. You are *required* to use the date.timezone setting or the date_default_timezone_set() function. In case you used any of those methods and you are still getting this warning, you most likely misspelled the timezone identifier. We selected the timezone 'UTC' for now, but please set date.timezone to select your timezone.

Filename: news/info.php

Line Number: 60

2025-10-13

浏览量:470

作为影视行业领军企业,华策影视近年来在持续深耕传统影视内容的同时,积极布局微短剧这一新兴赛道,逐步构建系统化发展体系。围绕“长短剧联动”战略方向,华策一方面将长剧创作经验融入微短剧创作,推出《我的归途有风》《以爱之名》等长剧IP衍生微短剧作品;另一方面着力打造《资治通鉴》《大力村超人》《亲爱的宿敌》等原创精品,多部作品登上主流平台热播榜单,获得良好市场反响。华策集团还开设抖音平台精品短剧厂牌账号“她见四季”和付费精品短剧厂牌账号“万千星辰”,陆续播出众多优质微短剧。


在微短剧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以华策为代表的传统影视机构将长剧制作的工业化标准与精品意识引入微短剧领域,不仅提升行业整体制作水平,也在新业态格局中积极作为、主动引领,为微短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融合创新 长剧优势赋能微短剧创作


华策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业绩实现稳健增长,营业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约115%;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长约65%;扣非净利润7216.4万元,同比增长67.9%。其中,电视剧制作发行业务表现突出,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1259%,成为拉动营收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巩固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华策积极拓展微短剧、动漫、算力等新兴领域,着力培育“第二增长曲线”。自2023年起,华策便前瞻性布局微短剧赛道,推行长短剧协同发展策略。2025年以来,华策通过提升自制产能、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在微短剧领域的布局。


在创作实践中,华策积极推动长短剧团队深度融合,以专业制作经验提升微短剧内容品质。在2025年3月举办的首届微视听文艺盛典上,华策影视(北京)有限公司获评“优质合作方”,出品的《我的归途有风》荣获“优秀微短剧”。该剧衍生自热门长剧《去有风的地方》,自2024年2月上线后多次登上平台热榜,总播放量1.9亿次,并于同年12月登陆东方卫视黄金时段,实现网络平台与电视媒体联动播出。此外,华策出品的《以爱之名》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5年微短剧春节档推荐片单。该剧改编自口碑剧集《以家人之名》,目前累计播放量突破4亿,进一步彰显长剧IP在微短剧领域的价值延伸与改编潜力。


华策影视北京短剧业务负责人、《我的归途有风》《以爱之名》总制片人刘子凡表示,长短剧创作逻辑相通,核心都是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华策通过长剧团队与短剧团队的融合协作,提升微短剧创作水准。“长剧是观众找内容,微短剧通过投流实现内容找观众。我们在运用精准推送技术的同时,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相信真正优秀的作品能够超越人群和时空限制。未来,华策将继续创作更多符合创作规律、平台特点和观众需求的精品内容。” 


多元开发  以“精细化规划、精品化创作”谋发展


目前,华策已组建专业微短剧创作团队,月产能20部左右,作品题材持续拓展、类型日益多元,同时在深化IP长短剧联动开发的基础上,稳步提升原创项目占比。例如,文旅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将影视内容与乡村文旅有机结合,有效拓展IP价值链;付费微短剧《我在冷宫忙种田》播放量突破1.8亿,在创作理念、发行方式和观看体验上均实现创新突破;《21和31》《留住时间的人》等品牌定制剧,成功探索内容传播赋能品牌价值的可行路径。


刘子凡表示,华策已建立覆盖立项、评估、制作、复盘全流程的标准化作业程序(SOP),通过体系化运作,确保项目品质稳定性,有效降低创作风险。同时,华策依托自身内容生态优势,持续强化“IP价值重构”能力,推动微短剧从流量消耗型增长转向IP资产型沉淀,实现内容价值的长效释放。


在题材遴选与项目推进方面,刘子凡介绍,华策建立三级评审机制,分别在剧本立项、制作立项和成片阶段进行专业评估,科学预测播出效果。播出过程中,团队紧密关注完播率、互动率等核心数据,及时研判观众反馈,精准捕捉共鸣点、优化创作方向。项目播毕后,团队开展系统复盘,推动经验转化与流程优化。“我们构建多维度、分层级的动态评估体系。因为一部优秀的微短剧不仅要有良好的市场回报,更应在用户认同、行业口碑和生态协同等方面,实现综合价值闭环。”


据介绍,华策在微短剧创作中,始终坚持“精细化规划、精品化创作”的发展路径,不盲目追求作品数量,而是注重题材的多元化、品质化和创新性,力求以“少而精、少而美”的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刘子凡认为,微短剧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题材研发和系统规划,摆脱“有什么拍什么”的粗放模式。“有专业团队前瞻布局,与随机抓取题材相比,效果截然不同。华策凭借长剧创作积累的优势,在内容开发和生态构建方面具有较好基础。”


刘子凡表示,尽管微短剧具有“短平快”的传播特性,但扎实的剧本和精良的制作仍是立足之本,这是一个需要创作者与观众双向奔赴、持续磨合的过程。“长剧可以借鉴微短剧的节奏张力,微短剧也应吸收长剧的叙事深度,共同核心在于精准回应观众的情感需求。微短剧尤其需要在开篇三秒内抓住观众注意力,通过强情节、强话题实现快速代入,这倒逼我们在创作中不断优化叙事节奏和情绪引导方式。” 


此外,微短剧凭借轻量化、高迭代、低成本的特性,成为影视AI应用与创新的“排头兵”。华策目前推出“国色”和“有风”两个自研大模型。在微短剧《资治通鉴》项目开发过程中,华策集团AIGC应用研究院全流程提供技术辅助创作。如在剧本创作环节,可快速提供创意头脑风暴,辅助故事梗概、大纲、台词生成;在拍摄前期,可进行AIGC特效创作,提供各类场景的音效模拟,高效提供样片参考。华策微短剧《我在冷宫忙种田》《K线成长记》的后期制作,就巧妙融入AIGC技术,展现栩栩如生的场景细节。


深耕产业实践 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在推进微短剧题材创新与品质提升的同时,华策将人才培养视为构建行业健康生态的关键。自2010年上市以来,公司始终致力于探索产学研协同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路径,为行业持续输送专业力量。


刘子凡表示,人才是内容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多元化的核心。当前,影视行业亟需科技能力与艺术素养相融合、熟悉微短剧生态与用户思维、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新型复合人才。“微短剧的快速发展重塑内容消费方式,推动创作更加以用户为中心。微短剧要求创作者在有限篇幅内精准捕捉用户情绪,既要有快节奏的内容创作能力,也要具备长线IP运营思维。无论是微短剧、长剧,还是电影,都要求创作者真正走进观众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对于有意进入微短剧领域的创作者,刘子凡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模仿中创新”,通过借鉴经典快速入门,但必须走向差异化表达与原创突破;二是“做用户情绪的感应者”,善于发现并放大观众已有的情感共鸣,而非凭空创造情绪;三是“平衡网感与基本功”,在适应网络语态的同时,夯实创作根基,以专业素养支撑长远发展。


规范中转型 精品化里寻新机


在微短剧行业以“狂飙”之势席卷文娱市场之际,题材同质化等问题逐步显现。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行业迎来从“先发展后规范”向“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关键转变。


刘子凡认为,当前微短剧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并非单一问题,而是系统性的三重矛盾:其一,行业高速增长产能旺盛,但优质内容稀缺;其二,部分创作过度追求短期情绪刺激,忽视长期价值沉淀,套路化内容已难以满足用户审美提升与政策导向的双重需求;其三,盈利模式单一与行业规范尚不完善,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


此外,当前微短剧生态已不再局限于MCN机构,而是汇聚影视公司、传媒集团、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在刘子凡看来,微短剧为IP运营开辟新路径,但目前多数开发仍处于浅层次阶段,更多可持续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华策坚持从内容本质出发,推动内容与商业有机融合,积极尝试品牌合作、经典再造、文旅联动等方向。“‘微短剧 +’生态是一个动态生长的过程,我们对多种变现方式持开放态度。” 


中国视协微短剧专委会会长、华策集团创始人赵依芳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微短剧产业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已从初期的粗放生长逐步迈向类型化、精品化、主流化的发展阶段,正在实现从“次品”到“精品”的稳步提升。自广电总局微短剧管理新规实施以来,行业反响积极。新规从源头保障内容质量,有效遏制低俗不良内容传播,涌现一批优秀作品。华策等传统影视企业的实践表明,唯有坚持高质量、精品化道路,微短剧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精品化并不意味着曲高和寡,主旋律内容同样能够创造流量佳绩。微短剧正在从“文化快消品”向“价值载体”实现认知升级。


华策提出微短剧发展的四个关键特征:一是内容精品化已成为明确趋势;二是产业成熟度不断提升,生态更加多元;三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空间广阔,基于微短剧的形态特点,AIGC等技术可在剧本创作、视频生成等领域深度应用;四是微短剧天生具备国际传播属性,中国企业的出海实践正逐步拓展。此外,广电总局推动的“微短剧 +”行动计划有望赋能千行百业,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值得行业期待。